
书籍内页

书籍内页

内嵌小书
通过特殊结构,表达同一栋洋房中,居民的边界感,领地感,和完全不同的个人故事。

折页
一栋房屋中,出现各种不同的地砖和锁。

书籍内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海租界内的百年老洋房承载了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在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居住需求的矛盾中,原本属于一户人家的独栋洋房被多户家庭使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居住关系——公共洋房。不同于现代公寓,这种居住方式使得邻里之间在物理空间上非常接近,但每个人又需要私人空间,因此在公共洋房内产生了公共区域,私人区域,居住注意事项,独特的邻里关系等等故事。
新华路 393 弄 12 号就是这样一栋公共洋房。我通过书籍设计记录下这栋房子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居住关系。
书籍内容包括公共洋房的历史,建筑上的特殊痕迹与符号,居民居住规则,居民故事等等。
基于对现代生活需求与特殊历史建筑之间关系的兴趣,我探究了上海的公共洋房。为了取得一手的材料并进行调研与实践,我在公共洋房中住了一段时间。通过亲身经历,与邻居攀谈采访,拍摄建筑细节结构等方式,将这种特殊的文化,建筑,人际关系,社会生活通过书籍设计展现出来。
中国上海的洋房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租界时期,洋房被西方人建造并居住。而到了近代和现代,因为历史原因,人口的增加,社会生活的需要等。这些洋房变为由中国人居住,且被分割给多个家庭居住。这就使得。原本西式的建筑结构,被更改为适应中式生活。原本一家独居的建筑结构,被更改为多人公寓。原本历史性的建筑,被更改为适应现代生活。这些冲突在房屋内留下了方方面面的特殊痕迹。例如西式的栏杆变成晾衣架,一个卫生间被分为两个,一栋房间内出现公共区域和私人区域等等有意思的现象。
另外,公共洋房内的人际关系也十分有趣。尽管类似一家人地住在一栋房子中。居民却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仍然依照现代独立居住的习惯。这也使得一栋房屋内出现不同的地砖,不同的锁,不同的故事。大家在一栋屋子内制定自己的生活规则。
本书记录探讨了这些现象。在书籍结构上,整体为精装书,内有折页,拉页,内嵌小书。来传达洋房中不同的故事。尝试将上海一种特殊的文化,建筑,人际关系,社会生活融于公共洋房内,融于一本书中。
平面设计师,喜爱发掘与思考有趣的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