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网站目前只兼容Chrome、Safari、Firefox和IE 10及以上的浏览器。

专业 / 视觉传达与交互设计

历史的层积岩:食物全球化信息图解设计

入围
材质或格式: 综合材料
尺寸或技术信息: 共5件(系列作品 3 幅依次: 高 110cm 宽 77cm 厚 5cm 重 5 kg ;高 70cm 宽 47cm 厚 5cm 重 3 kg; 高 110cm 宽 75cm 厚 5cm 重 5 kg、视频 1 份、实体模型1件)

作品展板简介

作品现场展览图1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艺术设计展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作品现场展览图2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艺术设计展区·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品实体模型

106.2cm x 150.6cm x 7.2cm

系列作品1 -《生产:面包的全球化》

00:00
00:00

作品完整视频解说

历史的层级岩-书籍详细介绍ppt

作品简短介绍

如何在500年全球化进程中的非线性历史、褶皱化地理与文化生产术,而非拥挤在超级市场、品牌地带与大众文化中的符号景观、数据统计与物流清单,呈现面包、咖啡、葡萄酒、鸡蛋、盐、鱼、糖、牛奶、胡椒、黄油、茶等12种当代日常食物,这既是信息图解的内容,也是信息图解的方法。在内容方面,我们发现所有平凡的食物背后都是不稳定的化合物,融合了:殖民经济、工业流水线、文化偏好、战争后勤运输、监管要求、生物学基因、技术革新、气候考量、市场体系、金融支付装置、品牌欲望、美学符号、数字治理术等多种元素。在方法方面,我们发现必须从生物显微镜式观察开始,扩展到行星望远镜式观察,综合:细胞(XS)、身体(S)、房间(M)、社区(L)、城市(XL)、地球(XXL)、元宇宙(XXXL)七个尺度,才能完成食物全球化过程的档案学考察、谱系学梳理、类型学解析、文化学叙事、批判性反思。信息可视化不应局限在符号学、统计术、流程图等设计学语言范畴,还应扩展到历史观、地理学、生产术等全球化网络领域。食物的全球化是四种资本的历史沉积岩:殖民资本首次开拓了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产业资本首次发明了标准化的劳动分工,金融资本激增了符号性的消费欲望,数字资本则首次统摄了全球所有食物的数据生命。它以历史的长河模式形成水平向扩散,同时又以地理的沉积岩模式形成垂直的权力控制,既是柔然的,也是坚硬的,既是酥甜的,也是冰冷的。我们的图解是对这个过程的解压缩,也是对它的批判。就像迈克尔·波伦所说:“我们进食的方式,代表了我们和自然之间最深、最深的联系”。

请介绍一下您的创作实践,以及您的作品如何与中国的设计、社会、环境或文化相关。

设计创新点:
1.综合性框架: 本设计通过历史、地理与生产消费三重框架,对食物全球化进行全方位解析,揭示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多尺度分析方法:结合细胞、身体、房间、社区、城市、地球、元宇宙七个尺度,全面解析食物全球化现象, 以同时性的历史层积岩形式结构,呈现食物全球化的非线性历史进程与地理构造。
3.跨学科图解设计:不仅涵盖符号学与统计学,还结合文化学叙事和档案化批判,提供了柔然与坚硬并存的深度剖析。采用档案、个案、方案、谱系、脚本五种信息叙事方法,提供多维度的信息表达,帮助观众理解食物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影响因素。

作品不仅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批判的信息可视化方法,还将中国文化中的“多变”“多层““多纬”的自然宇宙观融入其中。作品的研究对象虽然为”食物“,但从食物中窥探整个历史地理、殖民经济、工业生产、数字资本的复杂因素,也是从作为”超物体“的环境中理解单一物质的社会脉络。这种批判性设计既呼应了中国社会对粮食安全、食品监管和绿色发展的关注,也回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特别是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采用“层积”式叙事方法,从细胞到元宇宙的多尺度分析,展现食物作为“文化化合物”的全球生产与消费逻辑,这种多维视角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及叙事传统相契合。此外,作品对食物的聚焦还承载了中国“民以食为天”的文化内涵,通过设计表达促进公众对全球化背景下食物生产、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可持续性的深入思考,推动本土文化与全球话题的对话。


景斯阳;韩涛;王露;黎超群;张政;范纾怡;江思澄;王国栋;吴景茜;刘静宜;李晨雪
北京

景斯阳,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召集人,哈佛大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出版著作1部,编著3部,译著1部,作品入选伦敦设计双年展、米兰设计周、深港双年展等; 韩涛,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委员会理事委员,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受邀参加国内外重要双年展20余次。

返回列表

目前网站正处于公测阶段

继续浏览

请将手机竖屏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