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网站目前只兼容Chrome、Safari、Firefox和IE 10及以上的浏览器。

专业 / 建筑与环境空间设计

松阳·飞蔦集

入围
材质或格式: 建筑改造
尺寸或技术信息: 1380平方米

崖居古村的新生 摄影:唐徐国

夯土房的适应性改造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新与旧 摄影:杨光坤

充分回应自然风景 摄影:唐徐国

崖居古村的新生 摄影:陈曦+金子雄

松阳·飞蔦集

松阳·飞蔦集村民访谈_1

松阳·飞蔦集村民访谈_2

作品简短介绍

百年古村陈家铺村悬于山崖峭壁之上,呈现出典型的浙西南崖居聚落形态。通过系统梳理当地乡土建构体系和整体认识自然环境地势,适应性改造在尊重村落肌理风貌和宅基地限定等条件下展开。大部分建筑沿用当地材料修复更新,部分坍塌建筑则在原有轮廓内重建改造。传统手工技艺修复与工业化预制装配相结合的建造方式,克服了严峻的施工条件,在保护和延续传统风貌的同时,也植入了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功能和空间品质。

请介绍一下您的创作实践,以及您的作品如何与中国的设计、社会、环境或文化相关。

陈家铺村,位于浙江松阳,是一座典型的崖居古村,已有超过640年的历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改造前,村内仅剩下近百幢夯土房,十几位老人坚守其中。松阳·飞蔦集项目旨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同时,引入现代化生活功能,为村落带来新发展机遇。项目包括15间客房、悬崖咖啡馆、餐厅和观景大堂。

设计始终遵循双线并行路径:一是对松阳民居聚落的乡土建构体系展开研究,为保护传统聚落风貌提供设计依据;二是运用轻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建造技术,适应严苛的现场施工环境,同时提供较好的建筑物理性能。基于对聚落地形和周边风景环境的整体认识,通过局部修复、适度重建和新旧交融的方式,在唤醒地方记忆的同时,以新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品质满足当代生活的需求,使新与旧在和而不同的生态中精神焕发。同时也为偏远山区的乡村民居的适应性改造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方法途径。

项目的施工由村民施工队承担。由于山村道路狭窄,大型建筑设备无法进入,所有材料只能由人力运输。而夯土墙修缮、石墙和石板台阶修筑、青瓦片铺设等都依赖村民的集体经验。这样的建造模式不仅重新激发了村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也使得传统文化记忆最大程度地受到保护与传承。

从曾经的“三无村”——没人、没钱、没资源,到现如今的文旅热门目的地——集民宿、书店、艺术家工作室、文创基地等业态,陈家铺村在2022年,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1900余万元,带动留守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2023年游客量突破6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吸引160余位村民返乡。其中,飞蔦集民宿客房保持均价1500-2500元/晚,且全年满房率90%以上。飞蔦集自入驻陈家铺以来,除了吸纳村民就业并培训村民文旅技能外,还通过农产品电商平台销售本地特产,如高山生态鸡、番薯干等,为村民创造了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以民宿产业为核心,飞蔦集形成了“保护—发展—共享”的良性循环,不仅为古村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也激发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历史村落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风貌严格控制下仍然需要满足新业态的功能。乡村振兴不仅依赖自然环境和传统文脉,还需要外部的资源和能量,如游客、商业和现代建造系统。通过更新和整合当地的建造工艺,引导村民对传统村落做出与发展并行的保护,从而达成新的文化自觉与共识。


孟凡浩
浙江,杭州

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长期致力于城市营造和乡村激活双线并行的创作实践,积极探索并思考现有体制与社会发展下城市环境改善和乡村激活振兴的可能性。历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杰出建筑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丝绸之路中国乡村文学艺术奖金奖等。近年来为浙江、山东、贵州等省市打造了系列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现代化示范样板,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返回列表

目前网站正处于公测阶段

继续浏览

请将手机竖屏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