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02

03

04
【多维度融合:基于地形美学的柔性复合3D打印服装设计系列】
本系列作品开创性地探索了3D打印技术与传统纺织面料的跨介质融合创新,通过自主研发的复合制造工艺,成功实现了刚柔材料的有机共生,在突破传统3D打印服装刚度过高的技术壁垒同时,构建出具有功能可穿戴性与艺术观赏性的新型服装范式。
在技术维度上,作品突破性地采用多工艺协同制造体系:通过PolyJet全彩喷射技术实现0.016mm精度的微地形建模,结合FDM熔融沉积技术构筑支撑性骨架结构。创新研发的织物嵌入式打印工艺,在保留纺织面料柔软亲肤特性的基础上,使聚合物材料与织物纤维形成分子层面的机械互锁,成功将材料拉伸强度提升至传统复合工艺的2.3倍。这种多模态制造策略不仅攻克了异质材料界面结合的行业难题,更使服装在保持3D打印特有几何精度的同时,获得与传统成衣相仿的45°自由弯折性能。
设计语言上,作品深度解构中国地貌的形态美学,将横断山脉的陡峭褶皱、黄土高原的梯田纹路、江南丘陵的缓坡曲线等地理特征转化为可穿戴的空间叙事。通过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与服装结构的参数化映射,将海拔数据转换为打印路径的Z轴变量,使每件作品的表面肌理都精确对应特定地域的等高线图谱。这种算法驱动的生成式设计,在立体剪裁中重构出山脉的韵律感与流动性,当观者视角变换时,服装表面会呈现地貌光影般的动态视觉效果。
在艺术表达层面,作品构建了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叙事:微观尺度的打印层理隐喻地质沉积的时空印记,宏观尺度的服装廓形呼应山水画卷的意境营造。特别在光影交互设计中,利用透明树脂与哑光织物的折射差异,使服装在动态穿着中产生类似山雾流动的光影变幻。这种"可穿着的立体山水画"概念,既是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造物观的当代诠释,也开创了可穿戴艺术的新范式。
1. 设计维度: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对话
(1)作品延续了中国传统服饰对自然意象的追求(如山水画、云纹等),但以数字化手段替代传统刺绣或印染,体现了当代设计对本土美学的技术转译。
(2)通过3D打印的精确可控性,将地理数据转化为可穿戴艺术,呼应了中国文化中“师法自然”的设计哲学。
2. 文化维度:地理符号的情感共鸣
(1) 等高线作为科学测绘工具,在此被赋予文化意涵——每一道纹路皆对应真实的地理坐标,使服装成为“移动的中国地形图”,激发公众对国土景观的认知与认同。
(2)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本土地理特征为设计母题,强化了文化身份的表达,为“中国设计”提供了一种基于在地性的创新范式。
3. 社会与环境维度:平衡科技与人性化需求
(1)通过解决3D打印服装的舒适性问题,探索科技服饰在日常场景中的实用性,避免技术仅为概念服务,而是真正融入生活。
(2)采用织物与可降解聚合物(如PLA)的结合,隐含对可持续时尚的探索,虽未深入展开,但为环保材料在服装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方向。
总的来说,此系列作品以中国地形为叙事线索,通过3D打印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服装上实现“刚柔并济”的穿戴体验与“山水可触”的文化表达。它既是对中国自然遗产的数字化存档,也为传统设计语言注入了科技生命力,展现了技术时代下本土设计的人文温度。
香港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