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网站目前只兼容Chrome、Safari、Firefox和IE 10及以上的浏览器。

专业 / 建筑与环境空间设计

电站美术馆与旁边的乡村车站、花园

入围
材质或格式: 砖、竹钢、本地石材、耐候钢
尺寸或技术信息: 占地面积1500平米,建筑面积190平米

电站美术馆: substation gallery

2023.07,落成的电站美术馆

二队桥公交车站: busstation

2023.11,在美术馆旁边的鱼子山村二队桥公车站

乡村花园雪景: garden

2023.12,连接美术馆和公车站的小花园。村民/儿童友好花园。

夜晚的美术馆和设计大棚

在2023年的元旦,为美术馆做了灯光的装饰,作为村民度过节日的夜间活动场地。

美术馆院内

2023.09,参观者从美术馆的工作室旁穿过

详细作品方案

其他补充资料

一些活动和建造过程

作品视频——项目动画视频

作品视频——电站美术馆与旁边的乡村车站、花园

作品简短介绍

设计团队在这个项目开始之前,先住进村子里,再从村里的需要做设计,是这个项目更值得关注的重点。项目位于北京市鱼子山村,作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落成电站美术馆,及其周围附属的儿童友好公园—与子园、二队桥公共汽车站、设计大棚等重要节点。
电站美术馆位于山村入口的核桃树下,在这条山谷村庄唯一一条公路的最前面的位置,村北头是大峡谷生态区,整个村是一个民俗村,过去的十几年,景区的开发,让乡村的大峡谷,逐渐从乡村本地性中脱离开,变成了山村北侧的旅游飞地。电站美术馆的建成,把整个山村的民宿聚落,再次和大峡谷包容在一起,让场地的空间边界感受,向南延伸了3公里,再次在村口出现,村民与游客在这里共用文化基础设施,相互认识,接触,让乡村的场所精神再次显现。
电站美术馆及其周围设施,占地1800平米,自2023年3月开始动工建造。借由场所,承载优质文化内容,为乡村建立了美术馆、电站咖啡的品牌,让电站美术馆成为村集体经营的第二家乡村优质农文旅融合文化景观。
“与子园儿童友好口袋公园”与子园同“鱼子”谐音,于2023年10月正式落成。它与电站美术馆一路之隔,既作为美术馆的室外延伸场所,也是夏鱼路上一个重要的口袋公园。在设计上,以儿童的好奇心为依照,充分平衡适当的探险与安全。考虑儿童的尺度与大人恰当的陪伴。透过透明彩窗,隔绝出一处安宁、静谧的村内儿童玩耍场所。内有儿童沙池、传声筒、秋千、探险小径、跷跷板等供开放玩耍的大小儿童设施。
同时,团队注重空间的经营,让乡建不停留在建筑空间的层面,对于后续的经营和管理,更是乡村构建活力和空间质量显现的重点。团队与CCE策展实验中心合作,持续为乡村引入优质文化资源、艺术家驻地计划、展览、活动、内容。入选2023北京市新型公共空间,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带动村民就业,举办展览10场,活动近50场,成为北京设计周设计之旅项目、儿童设计周项目。项目吸引了2名鱼子山村青年返乡就业,经营到目前两年的时间里,在保持村集体经济管理的背景下,完成每年盈利,逐年增收的目标。这是需要建筑师和运营方,地方管理者,村民不断沟通,关注的目的。

请介绍一下您的创作实践,以及您的作品如何与中国的设计、社会、环境或文化相关。

这个项目是比较特殊的,是一点点在推动的。在一开始,村镇并没有需求,或是给予一个宏大的空间规划,也没有整体性的投资需求。而是在项目团队完成了6个月对村子地方的熟悉与乡土食物的依赖,以及认识了村里一半的村民之后,才开始在一个600平米的路边,用6个月的时间,和村民、高校一起,慢慢建设了一个小小的美术馆。当然,团队在最初是已经有了对于整个村庄的设想,只是一开始,还是需要通过一个小点,来增强村民对于建设的信心。
在我们的创作过程中,生态社会永续是我们始终关注的核心。在项目中,更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在自然与社会之间建立深刻而持久的联系。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种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关注如何通过设计,弥合乡村与城市在基础设施、文化资源和社会空间上的差距,为村民带来实在的帮助,同时尊重地方文化和环境特质。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一座废弃的变电站改造成了一个美术馆,也就是村口的文化中心。保留了老房子的历史记忆,同时加入现代化的功能。这个村子里村民有喝咖啡的习惯,这里也就刚好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公共聚会的场所。并且这里还有一个很好的资源,是在这条路的尽头,有一个4A级的景区——京东大峡谷,它属于村集体的资产,在每年的年底,景区的盈利对村民是有分红的,但是景区设施的老旧,让经营日益成为每个村民关注的问题。为村集体建立第二个经营的区域,也是这个项目的一个任务。所以这个项目一开始的目的,不仅为了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还需要帮助村民构建了新的社区纽带,建立让更多游客来到这里的旅游基础设施。
在基础设施改善方面,我们专注于为乡村引入与城市平等的公共服务和便利设施。我们将只有一个乡村汽车牌,但是有很多老人搬着小马扎来这边聊天的小块荒地,改造成一个真正的公车站。设计加入了避雨的屋顶、遮风的墙、休息的座椅和一个小信息板,为老人提供了一个可以交流、休憩的社交场所。也是一个连接城市与乡村的记忆点。
我们始终认为,空间的设计不仅是一种形式的表达,更需要传达一种社会话语。我们希望通过生态社会永续的理念,一点点把乡村的独特资源与现代需求结合起来,为城乡之间的平等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一过程中,村民不是旁观者,而是我们的合作者。我们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与持续的对话,确保每一个设计都能回应村民的真实需求,同时以创新的方式赋予乡村新的生命力。


李伟浛;肖璐然;张舒涵;庄乾瑜;赵茹玉
北京

李伟浛,项目负责人,主持建筑师,海塔建筑事务所(Hapitat Architect)主持建筑师,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返回列表

目前网站正处于公测阶段

继续浏览

请将手机竖屏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