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口与净土寺遗址

穿越新坝体的通道

西侧梯田景观

东侧亲水空间

亲水台阶与生态环境
坝体重生——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城市书房
坝体重生记录——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城市书房 part 1
坝体重生记录——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城市书房 part 2
临安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城市书房是一项改造工程,旨在重振一个废弃的水库,并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点为整个考古遗址公园服务。设计方案改造了老旧的水库坝体,植入了新的游客服务功能,并同时肩负起防洪的作用。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尝试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恢复协调起来,将基础设施升级为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连接过去和现在。
复用的基础设施:坝体重生
净土寺遗址的东侧的钱湖水库于1957年修建,最初用于蓄水灌溉下游农田。随着下游村庄的城市化,水库失去了其灌溉的功能。水库紧邻遗址,有一定安全隐患。场地面临的挑战是保护历史遗址,同时升级水库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如今的现实需求。
我们通过水利工程顾问的支持,提出重新设计堤坝坝体。坝体建筑内将设置必要的水利维护设施、咖啡厅、书籍和纪念品商店以及考古遗址公园的服务空间。新的水库储水量将恢复到约31万m²,修整后的水库日均可收集、储存雨水2万立方米,这一改造增强了水库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力,使其融入了城市的防洪系统。
坝体西侧:梯田景观
坝体西侧的净土寺遗址上将建设一个小型的考古博物馆,以覆棚方式保护和展示遗址。相应地,周边区域需要进行景观设计,以衔接博物馆景观。我们引入了“梯田”的概念,建筑体量在阶梯式景观中得到解决,并与遗址博物馆中的中式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我们将水库的水引入西侧的跌水潭,扩大了水域面积,同时通过内循环在西侧创造了一个城市湿地环境。
一个菱形斜坡入口广场被设置在梯田景观上,市民可以通过一个长坡道进入入口,穿过建筑,到达坝体另一侧的亲水空间。
坝体东侧:亲水空间
在坝体的东侧,三个立方体量与水面相交,灰空间在内部交织。外墙采用传统陶砖工艺,展现独特质感与抗冻性。建筑内部承担着遗址公园的服务功能,同时也是临安城市书房系统的一部分,向全体市民开放。
临水一侧,我们设置了一个大台阶作为一个特殊的休息空间,台阶充当了水库水位变化的测量仪,为不同的亲水活动提供了动态场景。
重现历史景观
项目还通过两条人行隧道缝合被快速路割裂的功臣寺与净土寺遗址区域,将难以阅读“土遗址”转化为可感知的公共景观,重现吴越国“山寺一体”的历史体验。
这一设计尝试解决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同时为市民提供兼具文化教育、生态韧性与社会活力的城市空间。
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叙事重构
吴越国作为东南佛国,其佛教与王权联系紧密,具有强烈的护国色彩,在境内广泛建寺立塔、开窟造像,因此吴越国也被称为“东南佛国”。
净土禅寺遗址位于临安城中的功臣山南面,正是吴越国时期佛教营建兴盛的地区,遗址北侧的功臣寺于2003年被发掘,山顶的功臣塔也可能是现存最早的吴越国佛塔。苏轼有诗《自净土寺步至功臣寺》,两座寺院实际距离不到200米,净土寺是吴越国开国国君钱镠“舍宅为寺”的寺院,而功臣寺中有着传说中与他的出生紧密相关的婆留井。功臣山、山顶的功臣塔、山下的功臣寺和净土禅寺等著名塔院一起构成了临安非常重要的古典城市景观。
和所有现代城市一样,临安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发展后,净土禅寺和功臣寺的遗迹逐渐被埋藏在地下,一条快速路的修建还将整个景观区域分割开来。废弃的水坝和快速路真正使得这块区域成为了一片被遗忘的飞地。
在我们的设计中,新的坝体是一个真正可穿行的市民空间,同时服务两侧的遗址区域,成为了连接功臣寺与净土寺的中枢。将难以阅读的“土遗址”转化为所有市民可以理解的景观资源和知识资产,也是此项目中我们尝试达到的目标之一:新的坝体缝合了遗址两侧,历史上的景观体验再次以现代的方式重现给所有市民。
基础设施升级与公共性
中国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升级将越来越频繁。我们在本项目中将废弃的基础设施视为新的空间资源,扩充其新的功能(城市书房、咖啡厅、遗址服务空间),转变为开放给所有市民共享的空间。东侧的构筑物体量通过梯田式的新景观消解在遗址风景中,在这个过程中,基础设施所代表的生产性景观(水库坝体)被植入更当代的功能和形式,实现生态和文化的双重再生。
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实践
改造后的水库日均收集雨水2万立方米,成为城市防洪系统的有机部分;西侧湿地与内循环水系修复了区域生态,保留原有水生植物根系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本地区域的生态韧性。
新坝体将场地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侧面,同时又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现在,人们和野生动植物物都可以享受这片城市中宁静的历史土地。
本地工艺合作
外墙采用与当地制造商合作开发的特殊陶砖建造。这种砖造技术植根于几百年的工艺,涉及手工塑造各种耐高温的粘土类型。手工胚体由于烧制温度的不同,呈现出独特的纹理和色调。这种方法确保了抗冻性和独特的质地,使其与传统的砖墙或混凝土墙区别开来。
否则建筑于2012年初成立于美国波士顿,目前工作室地点位于中国上海,杭州及美国波士顿。工作室的核心设计团队成员涵盖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等多个专业,曾就职于美国,荷兰,日 本,墨西哥和西班牙等多个国际知名事务所并参与多种类型的项目,拥有丰富而广泛的工作背景和实践经验。事务所设计的项目涵盖了文化,商业,教育,公共设施多种类别,分布于全国各地及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作品获得多项国际设计大奖。 否则建筑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学术平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致力于探索和延伸中国当代生活语境下的传统内核。其作品尊重传统文化脉络,强调建筑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历史遗产的有机更新保护及创新文化生活模式的拓展和讨论,结合地域特征以及建筑类型学的视角,以独立的精神拓展建筑可能的边界。工作室倡导研究与设计并重,着力于对多元化城市的批判,传统材料及现代创新工艺的结合,乡村与城市空间再造的可能性。否则建筑希望通过系统性的整合,在每个项目之初便由多专业的协作来提出创新型的设计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