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体的聚落
人游走于建筑部分与部分之间的不确定的、变化着的、具有生成性的关系之中,设计师并未对其进行明确定义,而是让自然的光影与微风在具有生土纹理的空间中交织、流动,让人们在建筑中漫游时,参与到内外空间的逾越、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空间分叉交织,留下属于观者个人特殊的历史路径,指向无数的潜在未来。

项目与村落环境鸟瞰
青山文化礼堂项目位于杭州的艺术乡建实验区青山村,基地南邻村落,北望青山。设计思考如何将建筑与当地社区和自然环境紧密连接,并以此为基础对建筑的形态批判性的思考与设计。

入口文化广场
本项目通过错落起伏的屋檐与村委相连,围合出一个三角形的室外空间。这一设计不仅柔化了村委公共空间与居民区的边界,还为村民提供了休憩与活动的场所——老人们可以在树荫下乘凉,孩子们可以在此嬉戏玩耍。

青山步道
“青山步道”般的连续折叠楼梯道,将公共广场与建筑各楼层的功能串联起来,有机地结合社区、行政和文化空间。同时该梯道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建筑界面空间,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立面,它创造了不确定、变化的、具有生成性的空间和功能关系,有如村落里充满弹性的邻里关系。

室内粒子态的空间
三层空间作为乡村综合文化场所,包含图书室、舞蹈室、乡贤馆等功能,光线与空气透过粒子态的空间渗透进来,营造出舒适而富有生机的氛围。
青山文化礼堂设计理念
青山文化礼堂的落成,只是MOMENTUM建筑事务所对中国乡村新生活方式的思考的一个开端。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一场关于乡村公共生活的实验。当村民在竹制扶梯的韵律中拾级而上,当孩童在镂空砖墙的光影间追逐嬉戏,这座建筑已悄然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容器。它以谦逊的姿态融入山野,用当代设计语言转译传统营造智慧——红砖的孔隙会呼吸,泥土的肌理会生长,折叠的廊道会诉说。每个空间的缝隙和交错不仅是对传统乡村建筑形式的回应,更是一种对当代建筑普遍存在的机械化、封闭性空间的反思。
在当今社会,建筑常常忽视与自然和人类的感官联系,过度强调功能性和表面美学,导致人类与环境的疏离。青山文化礼堂通过与自然的深度对话和空间的生成性探索,提出了对当代建筑冷漠、刚性空间的批判,并展现了建筑应如何回应人类的情感、感知和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城市化浪潮与乡土文化的碰撞中,这里正孕育着一种新的可能:建筑不必是强势的介入者,而能成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催化剂,让诗意的栖居在山林间持续生长。
青山文化礼堂
山的结束,是建筑的开始。行走于建筑之间,犹如漫步在乡村曲巷、山中小径。建筑犹如一个立体的聚落,将自然与人文紧密联结。
视频试图描绘中国乡村自然中的艺术,而我们的设计试图寻找一种艺术中的自然。
青山文化礼堂位于杭州的青山艺术村的山脚下,为MOMENTUM建筑事务所近年来在该地进行的本土建筑实践系列的一个阶段性成果。项目基地南邻村落,北望青山。设计思考如何将建筑与当地社区和自然环境紧密连接,与自然山景融为一体,以此作为契机进行一种生成性的建筑形式探索。
本项目质疑把形式看作一个物体表征的肤浅形式主义理念,而是把注意力从建筑的整体转移到其组成部分,探究其之间的缝隙,关注独立、断裂、碎片、无定形的个体,并且分析它们之间的一种彼此促成的力量和由此联系在一起形成的建筑体验。建筑体块的交织与堆叠,犹如大自然中山石与地形的变化, 体块之间的缝隙让阳光与清风自由流动,营造出一片可呼吸的空间。这不仅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还鼓励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建筑的生成过程与观者的建筑游走体验相互影响、建构、交叠,形成了一个生长式的建筑形态,远观犹如一个立体的乡村聚落。
建筑通过一条如“青山步道”般的连续折叠楼梯道,将公共广场与建筑各楼层的功能串联起来,有机地结合社区、行政和文化空间。同时该梯道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建筑界面空间,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立面,它创造了不确定、变化的、具有生成性的空间和功能关系,有如村落里充满弹性的邻里关系。
本项目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和工艺元素,保留了传统建筑的温暖与质朴。内外墙面使用了就地取材的泥巴抹墙,扶手设计融入了村中的非遗竹编工艺。这些元素保持了文化的延续性,在传统与当代建筑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总的来说,青山文化礼堂的设计寻找一种自下而上的形式建构,更通过与自然的深度对话和空间的生成性探索,批判了当代建筑冷漠、刚性空间的局限,强调了感官交流和人类与环境、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这种设计鼓励空间的流动性、开放性和变化性,回应了人类情感和感知的需求,并提出了建筑应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融入自然、赋予建筑生命感的深刻思考。
MOMENTUM建筑事务所的创作理念强调建筑的生长性、流动性,以及其与社会、环境、文化的紧密联系。青山文化礼堂便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于青山村展开的一次深度实践。该项目不仅关注在地材料和工艺的现代转译,也通过空间组织激发人与环境的互动,展现出当代中国建筑在文化传承、生态共生和公共空间营造方面的探索。
1. 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青山文化礼堂从青山村丰富的手工艺传统中汲取灵感,采用泥巴抹墙、竹编等在地工艺,使建筑在触感、视觉及空间氛围上都保留了乡土的温度。与此同时,设计以现代建造技术对这些传统元素进行重构,使其既符合当代建筑的功能需求,又保持与地方文化的深度关联。这种做法不仅延续了传统技艺的生命力,也展现了当代中国建筑在材料语言上的创新探索。
2. 生态共生的建筑策略:青山文化礼堂充分尊重并融入青山村的自然生态,建筑体块如山石般错落堆叠,使建筑形态与地形相互呼应。同时,空间间隙的留白使阳光和清风自由流动,形成了一种“可呼吸”的空间体验。此外,项目在选材和建造过程中注重低碳与可持续策略,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干预,展现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态度。
3. 公共互动与文化链接:礼堂不仅是一个文化展示与交流的场所,更通过空间设计促进人与建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连续折叠的“青山步道”将广场与建筑各层空间串联,使人们能够在建筑中自由流动,形成多层次的社交场景。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封闭性,使文化礼堂成为村落公共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回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对社区活力与文化共享的需求。
4. 文化传承与当代社会责任:青山文化礼堂的设计不仅关乎建筑本身,更是对青山村整体文化生态的一次延展。青山村作为一个在地文化与艺术创新共存的实验场,已有多个关注乡土文化传承的项目,如融设计图书馆等。礼堂的建造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文化生态,为村落提供了更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同时,MOMENTUM在青山村的实践不仅限于文化礼堂,还包括青山学堂这一教育建筑,它通过引入优质教育资源,让乡村文化与知识体系得到延续与激活,从而体现建筑在社会责任层面的更深远影响。
青山文化礼堂是MOMENTUM在青山村的一次重要建筑实践,它不仅在材料、工艺和空间生成上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在生态策略和公共互动上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项目在青山村整体文化环境的脉络下展开,与当地已有的文化、艺术、生态理念形成共鸣,同时通过建筑的力量延续乡村的文化生命力,展现出当代中国建筑如何在社会、环境和文化层面实现深度关联。
MOMENTUM建筑事务所由黄明健于2021年在杭州创立。MOMENTUM把建筑视为一个演变过程,一种生长性的流体,一种与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等因素紧密联系发生与演变的事件。MOMENTUM的建筑实践充分考虑到在地性、场域特质、材料、工艺等因素,寻找与真实世界的物质建造、道德伦理对话的机制,激发建筑的物质力量和生命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