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网站目前只兼容Chrome、Safari、Firefox和IE 10及以上的浏览器。

专业 / 建筑与环境空间设计

“洞见·蓝”空间

入围
材质或格式: 混凝土、玻璃、水磨石
尺寸或技术信息: 460平米

01 建筑采用覆土形式,主体建筑隐于地下_the building adopts a soil covering form, the main part is semi underground 摄影:DONG 建筑影像

04 鸟瞰_the bird's-eye view 摄影:DONG 建筑影像

07 建筑位于海崖之上,可俯视大海_the building is located on a sea cliff, overlooking the sea 摄影:DONG 建筑影像

20 室内空间-2_interior space-2 摄影:DONG 建筑影像

27 主入口被照亮,引导人进入建筑_the main entrance is illuminated to guide people into the building 摄影:DONG 建筑影像

中文版

作品简短介绍

项目位于中国福建省宁德市东海一号公路沿途。基地毗邻东海,视线开阔,平台正面是兀立海中的笔架山岛,崖下海礁林立,并有海蚀洞。建筑应该在保持原场地很好的观海效果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文化活动、聚会休息的场所,并兼顾一定的餐饮功能。
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的关系,也兼顾了低碳节能的理念。设计灵感来自于场地周边的海礁和海蚀洞,建筑形体呈不规则形状,非直角的造型让人联想到场地周边的礁石。建筑采用覆土形式,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对土地的占用。建筑主体藏于地下,除了尊重环境的因素外,也让室内温度保持相对稳定,降低了夏天制冷的能耗。
建筑的屋顶也是观景平台,覆土和重新铺设的植被让建筑实现了“零用地”的理念。屋顶开设了若干造型奇特的通风口和采光口。它们的形体模仿了海洋生物,或扁圆、或三角、或长管,自由组合分布在草地中间,既可以作为屋顶草地上的装置,供游客玩耍、拍照,又保证了室内的通风和采光。建筑外观被设计成不规则形态。利用结构和功能性的开洞(门窗),墙面呈现出几何化的切削和组合关系,伴随墙体不同角度的倾斜,建筑看上去如同适度抽象后的海礁。为了塑造更为自然的质感,混凝土采用拉毛处理,让建筑更接近岩石的感觉。
建筑的主入口位于屋顶西侧,它有着一个半圆筒状的造型,并从地下伸出来。从此处进入,通过下行的甬道,人们可以进入建筑内部。建筑的室内由多个相互串联的“洞穴”空间构成。建筑师从周边海蚀地貌获取灵感,通过拟态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有机且具有戏剧性的空间。室内空间分为门厅、主空间和后勤空间三个区域。主空间由沙龙区和展厅两个区域组成,它们都位于建筑面向大海的一侧,具有良好的视野。这里既可以举办展览、小型聚会,又可以提供餐饮服务。
建筑照明尽量克制,力图不影响周边的环境和动物在夜间的活动。只在建筑的重要位置(入口、屋顶采光管、外立面转角处)设置小功率的灯具,在塑造建筑形体的同时,保证了宁静的气氛。

请介绍一下您的创作实践,以及您的作品如何与中国的设计、社会、环境或文化相关。

设计哲学:
建筑作为乡村振兴的手段
强调建筑作为一种社会设计,服务弱势群体,特别是中国乡村低收入人群。作品通过空间的更新,新功能的植入,形成空间、产业、文化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可持续性。认为乡村建筑具有容器、触媒和灯塔的三重属性,可以激活周边社区,重塑乡村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先后提出:“乡村弱建筑设计”(Vagu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Rural Area)、整体设计(Gesamt-design)、“乡村复兴六要素”(有主题,坐下来,住一晚,带着走,玩开心、可以晒)、“乡村建筑学”等观点,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建筑与自然、场地的对话
强调基于中国传统山水观念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设计从基地的地理、气候和场所性出发,关注人工物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关系,既尊重自然,又适当的表现建筑的存在。认为建筑和周边环境是一种基于人文的共生关系,周边自然环境为建筑提供背景、条件和基地,而建筑的出现为环境增添了文化和艺术因素,成为环境与人之间的锚点。

在地日常的显化设计(Transfiguration design)
关注在地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及自发建造中的智慧和趣味,关注历史旧物的当代意义,重视公众参与,强调与在地工匠的密切合作。乐于以一种轻松、自由,甚至是幽默的态度,将日常空间、日常材料、日常工艺、日常行为进行适度的陌生化,并与色彩、光影紧密结合,塑造具有戏剧性、叙事性的空间。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北京

三文建筑创始于2013 年,多年来一直从事城市、建筑、室内、策展、灯光和艺术等领域的跨界研究及实践创作。三文建筑强调媒体传播时代的整体设计服务,关心人文和社会,注重与地域文化、所在场域和日常生活的关联性,以及历史与当代的对话。近年来,积极参与乡建、风景建筑和旧建筑改造等领域的实践,代表作品包括: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上坪古村复兴计划、809厂改造更新、石窝剧场、溶岩美术馆、一滴水图书馆等。

返回列表

目前网站正处于公测阶段

继续浏览

请将手机竖屏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