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白酒品鉴套组使用方式

流光白酒品鉴套组-场景照

流光白酒品鉴套组场景-倒酒(酒入瓶)

流光白酒品鉴套组场景-倒酒使用

流光白酒品鉴套组场景-闻香

流光白酒品鉴套组
“流光品鉴套组”是一套中国白酒品鉴器具,由一壶四杯组成。饮白酒是中国饮食与社交文化的重要部分。流光品鉴套组希望放大白酒饮用体验中的“品”属性,对传统白酒提出的全新品饮逻辑,同时也让白酒以文雅、可玩的方式继续存在于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从闻香层面,四只不同口型的杯可用来嗅闻不同度数的白酒。例如,撇口杯适合品饮高度数酒,方便酒精气味扩散,保留相对柔和的酒香;收口杯则适合度数较低的白酒,让酒香更完整地被包裹在杯中。而可作为“壶”使用的醒香瓶,不必取下顶部酒塞就可以通过豁口实现酒液的注入和倒出。功能上实现醒香的同时,也增加了器物使用的灵巧感与趣味。
水晶玻璃材质与流动感线条,呼应中国白酒特有的绵滑清透,顺应酒液的流动趋势,也关注了饮酒者在不同情境下使用的视觉感受,套组的名字“流光”也包含这一意味。
流光品鉴套组作为已经上市的产品,价格亲民。设计师与品牌希望它可以触及到更多人。在豪饮与攀比之外,为人们提供与白酒有关的社交、自乐新选择。通过观色、闻香、品饮等动作丰富饮酒过程,同时也使得优秀的传统白酒真正回归风味,更充分直接地被新老玩家体会到。
“流光品鉴套组”的发想原点是一次自我提问:中国白酒能否以品鉴的方式登上普通消费者的餐桌?目前,白酒品鉴似乎仅限于行业从业者、收藏家和部分爱好者。对于大众来说,白酒更多是社交助兴的工具,而非品鉴的对象。在传统认知中,中国社会的饮酒文化更注重“喝”而非“品”,酒桌上很少有人细谈酒的风味与品质。我们希望通过这款产品,让白酒品鉴真正走入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在设计上,我们最大的突破在于思路的转变:没有局限于传统图形或青铜器、陶器的造型,而是从白酒的多样性出发。通过在茅台镇、杏花村等具有典型香型的酒品原地深入调查,参与品酒师课程,学习制曲、蒸馏等工艺,以及在中国发酵食品工业研究院李红教授的建议下,我们建立了四种杯口与白酒浓度、香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与茅台厂品酒师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醒酒后的白酒(尤其是高度数和陈年老酒)更易入口。这些前期的调研成果为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确保每一款产品都能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体验。
在酒具的批量生产中,非对称造型容易产生模具合线问题。为了实现酒杯自然流动的造型,我们与工厂做了反复磨合,经过三次重大设计进化,实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认为,“流光品鉴套组”正在促发白酒品饮文化与人们的日常餐桌产生真实、有机的关联,这对当今社会和传统白酒文化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对当代社会:有助于改变大众对白酒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年轻人尝试白酒,打破“白酒只是长辈饮品”的固有认知。推动中国饮酒文化的健康发展,引导人们从“喝酒”转向“品酒”,更加注重风味体验。这种转变有助于减少劝酒、逼酒、酗酒等陋习,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对传统白酒文化:通过不同杯型区分白酒香型和酒精度数,提升了闻香和饮酒的仪式感。它不仅吸引了那些对白酒感兴趣但反感劝酒文化的人,也为中国白酒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
对中国酒企:随着消费者对白酒品鉴和风味认知的提升,酒企将面临更多创新和品质提升的机遇。
设计师观察到白酒的酿造通常在清晨进行,低温环境有利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活动。酒坊中蒸汽蒸腾,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与升腾的热气交织成一幅热闹的景象,这种氛围与威士忌和葡萄酒的酿造截然不同。通过玻璃的流动感,捕捉酒坊中蒸汽升腾的瞬间,象征收获与美好。仔细观察酒杯中酒液的流动,你会发现它与水不同——它的运动更有力量,光影穿透时,液体显得格外透亮。我们的设计不仅是对酒杯形态的探索,更是对白酒液体美
椋木(LIANG)是一个致力于将器物的精神和仪式感重新带回生活的原创器物设计品牌。椋,是喜群飞的椋鸟,也是坚韧而富有生命力的椋子木。 品牌以器物为媒介,通过食、饮、品、赏、憩、享、闻等不同产品线,唤醒人们对于生活的感知和文化自觉,期望为当代中国人带来富含东方之韵的生活之趣。 我们希望器物不只被拥有,更能成为生活中长久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