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绯影驿站:石芽岭公园配套建筑设计 Pavilion of Pastel Shadows at the Shiyaling Park(1)

绯影驿站:石芽岭公园配套建筑设计 Pavilion of Pastel Shadows at the Shiyaling Park(2)

绯影驿站:石芽岭公园配套建筑设计 Pavilion of Pastel Shadows at the Shiyaling Park(3)

绯影驿站:石芽岭公园配套建筑设计 Pavilion of Pastel Shadows at the Shiyaling Park(4)

绯影驿站:石芽岭公园配套建筑设计 Pavilion of Pastel Shadows at the Shiyaling Park(5)
绯影驿站:石芽岭公园配套建筑设计
本项目场地位于石芽岭山脚,南侧毗邻大芬油画村,主要服务往来公园进行体育锻炼和前往石芽岭登山的市民。因此,除公共卫生间这一服务社区的基本功能外,项目也是周边运动、登山爱好者的休整驿站。
场地一侧面向植被丰茂的山坡,一侧紧临人来车往的道路和运动设施,场地内散布生长有六棵参天乔木,四季绿树成荫,清晨百鸟争鸣。为最大限度保护场地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我们在前期对树木枝干形态进行了详细测绘,建筑布局则见缝插针,功能空间尽量以点状分布在靠车行道和相邻的现状建筑一侧,尽量减少建筑物对树木和鸟类栖居地的打扰。在场地上方、树木主枝干以下整体设置遮蔽有一块顶盖,连接所有的点状功能“盒子”。基于对树干和枝桠的测绘,顶盖与树干、树枝重叠的位置根据其形态挖洞透空,形成自然形态的檐口,在面向郁郁葱葱的山坡一侧形成一处相对安静、可停留的公共灰空间,供人们交流、休憩,与自然对话。
室外的座凳及洗手台结合场地原树池结构布置于挑檐下,人们可以在洗手和坐下休憩时观山景,听鸟鸣和雨声。
从场地婆娑树影中获得灵感,树影投射到建筑的顶面、墙面,形成一系列天窗、洞口,人们得以透过洞口瞥见茂密树冠的一抹绿色和阳光形成的微妙光影;这些洞口不仅满足公共卫生间采光、通风等功能需求,也是对场地原有动态光影记忆的诗意转译和保留再现。此外,洗手区镜面、烘手机纸巾盒外罩的形式也在更小的尺度上对这种自然有机的形式进行呼应。
受到大芬村浓厚艺术氛围启发,建筑室内外呈现油画般柔和的中性色彩和质感,与山林的葱翠相得益彰。
|背景|
石芽岭公园配套建筑绯影驿站项目设计缘起2021年7月举办的深圳龙岗区厕所革命国际设计工作坊,于2023年12月正式开放,集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休闲空间为一体,旨在服务周边社区居民及登山市民。
驿站项目地处城市、自然之交,坐落于深圳市龙岗区石芽岭山脚,南侧毗邻大芬油画村,其场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颇具代表性的样本:石芽岭原是远离城市中心、植被丰茂的山岭,随城市高速发展扩张,山体逐渐被城市包围、挤压;大芬油画村是国内知名的油画生产基地,其自90年代兴起至近年来的产业转型历程也是城市发展进程的缩影。
|重建人、自然、城市的连结|
可持续的城市化不是自然的退场,而是人、建筑与万物共享的舞台。我们希望通过设计最大程度保护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小微尺度的设计介入,尝试探索一种与时代和城市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更谨慎、精细的设计策略。驿站建筑被视为链接城市与自然的桥梁,其设计强调与在地文化和区域环境的紧密结合,旨在促进社区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唤起久居城市者对自然的亲近之情和保护意识,重构人、自然与城市的共生纽带。
|自然优先策略|
项目选址于六棵原生乔木形成的生态微环境中,通过测绘树木枝干形态,将卫生间、洗手区、休憩区等功能体块分散嵌入树木间隙,顶盖遵循依树冠形态镂空生成的逆向设计逻辑,避让根系,保护鸟类栖息地,保育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回应在地性|
为回应本地炎热、多雨的气候,项目在场地上方、树木主枝干以下设置一块顶盖,连接所有的点状功能体块,在面向植被丰茂的山坡侧打造一处相对安静、可停留的公共灰空间,遮荫避雨,供人们交流、休憩,与自然对话。室外的座凳及洗手台结合场地原树池结构布置于挑檐下,人们可以在洗手和坐下休憩时观山景,听鸟鸣、雨声,感受自然之美。
|感知与细节:材料、形式、光影的诗意呈现|
受大芬村艺术基因启发,抹灰外墙呈现油画笔触肌理与中性色调,与葱翠的山林相映成趣;通过捕捉场地树影光斑并转译为墙面、顶面的洞口,既满足采光通风功能,又以光影流动再现场地自然记忆。此外,洗手区镜面、烘手机纸巾盒外罩的形式也在更小的尺度上进行呼应。
|服务社区的功能复合与包容性设计|
项目融合基础卫生间、无障碍观景休憩区、淋浴区、母婴室及充电宝租赁服务等,覆盖登山者、运动群体与社区居民多元需求,保障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共享;此外,还设置了保洁员休息室,体现人文关怀。
Studio 10 | 深圳市十间设计有限公司于2017年创立,是一家以建筑设计为主的多元化研究型设计工作室, 立足于深圳和香港这两座城市,致力于提供高度定制化、高品质的精品建筑、室内、产品及其他创意设计服务。 我们的设计研究对象分布于当今世界上最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也分布于低密度的农村地区;作为一个多学科设计工作室,我们将建筑和空间视为人与其生活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间最重要且无处不在的媒介。 在我们的实践中,建筑和空间不仅是我们在环境中的庇护所,是我们感知周遭环境的媒介,也是激发城乡社区振兴、环境改善的催化剂和发生器;我们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致力于以建筑和空间为依托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的进步,追求人与环境间永恒的平衡及和谐。 为了重新连接人与自然,我们探索在设计中对形式和材料的非正统处理,寄托对建筑人性化的渴望:通过在设计过程中重新引入前工业/前数字时代的工艺,建筑和空间成为理性和直觉的混合体。我们也不断探索可回收/回收、再利用的天然和工业材料,通过对其创新、陌生化使用,呼吁保持对环境的自觉和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