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指引人们进入村庄的logo标识牌

2
村口的标识牌,和人们打招呼,反面是“拜拜”。
在牌子后面可以看到当地的民居和山脉,同时它是以一个比较低的姿态出现在路边的,就是想以打招呼的方式和来往的行人互动。

3
足球场旁边的标识牌,上面有场地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

4
水库旁边的标识牌

5
导视标牌上也有小鸟的家
为一个村庄更新形象和导视系统,就像为它设计一套新的打开方式。位于杭州西北郊的青山村三面环山,丘陵蜿蜒,生态环境极佳。“青山青山村”这个跳出官方行政村名的语言形式就在深入当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视觉系统以“自然之力”为概念,logo 形象从地理风貌中顺势生成,郁郁葱葱的青山、急促落下的雨滴,还有山风中时常被吹动的竹叶作为关键元素共同出现,构成“字景”。
串联起村庄各个节点的导视由一系列叠字牌构成,元素中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周边的风物,整体质朴而亲切。立杆状的形态受树干启发,呈现一种与周边植物相仿的生长状态。基于村庄的生态环境,更多富有生机的内容加入进来,风向仪、风速仪,又或是穿插在树林中的鸟窝,向自然敞开并融入景观。铝合金材质及模块化的设计适应乡村的“实用”需求,方便拆卸、维修或替换,同时能够经受风吹雨淋。
所有导视都以“社区的尺度”进行考量,鼓励人们通过骑行或步行的方式与环境接触,让物理的景观、导视能与感知发生切实的交互。
一、思路与概念
为一个村落更新形象和导视系统,就像为它设计了一套新的打开方式。我们想通过设计带着人们去看村子里的道路、景观、人群、植物、动物……看到他们不同于都市的日常状态,并予以尊重。
在进行整体的视觉设计之前我们提出了“自然之力”这个概念。“力”能够体现出一种能动性。我们同时希望做的平面设计是“好沟通的”,能让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的老村民、新村民以及来访者发生共鸣。
二、汉字和乡土日常
汉字是体现本土的一个重要方式。青山村的人们生活中仍然留存着很多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延续下来的乡土气息,我们找寻到民国时期推行识字运动时的卡片上,上面有各种方便记忆的叠词,比如“树树”、“木木”,这启发了我们在青山村的整体设计中用到叠字形式。同时我们会更倾向于使用动词而不是名词,因为动词会有更好的互动性和活力。比如大草坪上我们用了一个“晒晒”,就是希望来到这里的人能够更加放松。停车牌的标牌用了“停停”,相比之下,它是更友好的一种引导方式。同时汉字本身就是多义的,大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
为了更饱满地体现整个村落形象,我们观察青山村的物产、动物还有身处其中的人的状态,最终绘制了一批代表不同内容的图标。绘制的方式是拙朴的,图形上也保留了粗糙的笔触。会出现当地常见的牛、晾在竹竿上的衣服……
三、在地与自然生长
在导视形态的选择上,我们找寻的方向是“小而美”,而我们更想整个导视系统是“自然生长”的状态。
青山村树和竹子杆状的形态启发我们将它结合到导视设计中去。立杆状的导视主干上生长着不同层级的信息。构成导视牌的金属杆是线条状的,既对应着树木的主干,也对应农作物与其他植物的茎杆。上面放置文字和图形的信息面板则对应着村子里大面积的湖面和田野。
基于青山村的生态环境,我们把更富有生机的内容融入导视系统。于是一些导视杆上设置了风向仪、风速仪,有自然风的时候它会转动。另外我们也设计了一些模块去关照除了人以外的其他生物,比如穿插在树林中的鸟窝。水库边上的导视牌顶部的T形结构是一个落鸟杆,可以让小鸟停在上面。
在导视的尺度把握上我们也没有做的非常夺人眼球,而是以“社区的尺度”进行设计。一些靠近民居的巷子里也会出现一些小的标牌,起到避免扰民的作用。
导视的组装都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方便拆卸和维修,其中的组件都是专门开发设计定制的连接件。在材质选择上,我们考虑的是乡村注重的“实用”。乡村中的人们评价一件物品好不好,实际上是在强调耐用、耐久。选用相对耐久而且造价实惠的铝合金就会更合适。
Quinsay Design是一间具有开放性设计思维的设计机构。日常的工作涉及平面设计,导视系统、字库开发等。 Quinsay Design通过对项目气质(方向)的控制、创新概念的寻求、跨领域的互动协作进行设计实践。